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唯一
全国客服热线:

13911979518

小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车展秀“肌肉”

小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车展秀“肌肉”

时间: 2025-07-31 20:28:06 |   作者: 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唯一

  这届上海车展有点「倒反天罡」了,明明主角是车,却有一个机器人占尽了风头。

  这个机器人,坐着小鹏 X9 从深圳去上海,在车展上当起车模,直接讲解起自家汽车产品,还吸引了 360 创始人周鸿祎、法国前总理 Jean-Pierre Raffarin 专门来展位打卡。

  小鹏 IRON 是这次车展机器人车模里,唯一由车企全栈研发的双足机器人;

  此次小鹏带着新车、机器人和陆地航母一起展出,向大众展现了「AI+汽车」的新生态。

  事实上,IRON 并不是小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处女作,早在 2020 年小鹏便开始布局机器人赛道。

  2020 年:小鹏收购四足机器人企业「多够」,成立鹏行智能,切入足式机器人赛道

  2024 年 11 月,小鹏在其 AI 科技日活动正式对外发布 AI 机器人 IRON,当时并未亮相

  2025 年 1 月,小鹏年会上 IRON 首次公开动态行走能力,步态不算特别自然

  距离 PX5 发布不过 1 年的时间,小鹏带着 IRON 再次回到大众视野。跟 PX5 相比,IRON 无论在外形还是软硬件都来了次彻底换血。

  IRONIRON 是小鹏汽车旗下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,身高 178cm,体重 70kg,采用 1:1 仿生人体比例设计,复刻真人骨骼、肌肉与感官系统。

  行走速度 1.2m/s,全身 62 个主动自由度,是目前对外公开参数的机器人中,全身自由度第二高的,支持正步、倒退等复杂步态。

  IRON 的定位是「工业场景 L3 级智能助手」,旨在通过高精度、高灵活性和智能化技术,赋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服务业升级。

  小鹏为什么把 IRON 定位到 L3 级,是因为目前行业里大部分的人形机器人普遍处于 L2 级,都在努力实现向 L3 级的迈进。

  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参照自动驾驶领域 L1-L5 级划分,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程度也有 L1-L5 级划分,小鹏给到的定义是这样的:

  而 IRON 在车展强势吸睛的重点是小鹏将造车技术协同到了机器人身上。

  IRON 的第一大亮点就是它有一颗聪明的大脑,小鹏将智驾用的芯片、系统、算法「三板斧」,都武装到了 IRON 身上。

  首先就是小鹏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,算力达 3000T,支持本地运行 30B 参数大模型,算力利用率达 100%。

  在车展上,IRON 与何小鹏的亲切互动得益于天玑 AIOS 系统,它让 IRON 具备了自然语言推理与逻辑决策能力,可以接收语音、手势及视觉指令,还能给予用户有感情、有思考的回复。

  通过复用小鹏 XNGP 智驾算法,IRON 拥有了环境感知、动态避障和路径规划的能力。

  同时,搭载小鹏 AI 鹰眼视觉系统,IRON 实现了 720环境建模与障碍物预测,支持动态步态调整。

  小鹏采用「行星滚柱丝杠+谐波减速器」组合进行 IRON 的仿生关节设计,扭矩密度较上一代提升了 20%。

  为了让机器人更类人化而且能投入到更广泛的应用市场中,小鹏还给 IRON 配备了灵巧手。

  IRON 的灵巧手拥有 15 个自由度,配备了触觉传感器与微型直线mm 级精细操作。

  去年年底,IRON 已在小鹏广州工厂参与 P7+车型的部件组装,完成拧螺丝、零件搬运等任务。

  与车展同期展出的车模相比,奇瑞 Mornine 更侧重服务场景,广汽 GoMate 强调无人驾驶基因,而 IRON 突出了其工业属性,直接指向了制造业效率提升的痛点。

  全栈自研派:特斯拉(Optimus)、小鹏(IRON)、广汽(GoMate)

  生态合作派:奇瑞(联合 AiMOGA 开发 Mornine)、比亚迪(投资智元、帕西尼)

  在全栈自研派中,广汽选择的是轮足式机器人,特斯拉和小鹏选的是更考验技术难度的双足人形机器人。

  特斯拉和小鹏,这两家公司无论是在造车还是造机器人方面,一直以来都有种「相爱相杀」的感觉。

  有一说一,小鹏 IRON 和特斯拉 Optimus 是有点撞脸的,比如,两款机器人都选择仿人体结构设计,头部都采用的「面罩」样式,而且颜色选择上也都是银白浅色系。

  直观从参数的角度来看,特斯拉的Optimus 的性能还是要优于小鹏 IRON 的。

  毕竟何小鹏曾经说过没有 500 亿,做不成人形机器人,而马斯克最不缺的应该就是钱了。

  IRON 搭载着与小鹏 AI 汽车 P7+同款的芯片与系统,支持端到端大模型训练和实时决策,让机器人拥有了多模态交互能力。

  Optimus 依托的是特斯拉 Dojo 超级计算机和 FSD 芯片,算力集中在云端协同,本地算力更注重低延迟响应。其 AI 系统与汽车共享数据框架,强化学习效率更高。

  同时,两款机器人都采用与汽车同源的视觉技术。IRON 搭载的是「鹰眼视觉系统」,Optimus 头部配备的是特斯拉 FSD 摄像头,都采取纯视觉算法实现自主导航。

  为了有更好的驱动表现,IRON 采用谐波减速器+行星滚柱丝杠方案,兼顾了精度与负载能力;Optimus 则采用丝杠+腱绳驱动,重点优化执行效率。

  为了给机器人减重,IRON 的轻量化重点在电机与执行器集成化设计,而 Optimus 通过材料优化给关节重量减负。

  从目前的落地进展来看,IRON 已经去往小鹏广州工厂参与实训,商业化路径比较明确。

  Optimus 在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建立试生产线,大多数都用在内部物流,但受稀土磁体供应限制,量产进度略有滞后。

  小鹏拥有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和丰富的资源,在优化机器人性能以及压缩机器人成本上有天然的优势。

  而特斯拉目前正面临着稀土供应问题。稀土磁体,是制造高性能电机和传感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。如果稀土合作不顺利,那 Optimus 的量产就会被进一步「卡脖子」。

  在短期路线选择上,小鹏 IRON 与特斯拉 Optimus 也存在「实用主义」与「全能愿景」的分野。

  小鹏 IRON 短期内明确瞄准了工业化场景,未来目标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能带来提质增效的正向影响。

  而特斯拉 Optimus 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生态整合能力,目前 Optimus 已经掌握了多项技能,技能覆盖工业场景和家庭环境,显然特斯拉想做的就是全生态的智能助手。

  随着 AI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不断融合,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智能汽车之外的又一增长极,重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效率边界。

  小鹏的路径选择揭示了更其中的深层逻辑:人形机器人不是替代工人,而是重构生产流程。

  据悉,开普勒 K2 量采基础版仅需 3 万美元,可在 8 小时工作制下替代 1.5 名工人的效能,在长三角制造业的测算中,其投资回报周期可控制在 1.5 至 1.8 年间。

  虽然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商业化价值抱有疑问,但是人形机器人确实已经在制造业,即人形机器人的「试验田」开启了最先的革新。

  在工业环境里,人形机器人能凭借双足移动、多关节操作和视觉感知系统,快速适应不一样工位、工具和任务需求。

  同时,通过触觉反馈和自适应控制技术,机器人能完成易变形材料的装配,这一点,恰恰覆盖到了传统工业机器人无法覆盖的像物料质检之类的「半柔性工序」。

  目前,在汽车制造中,像优必选机器人已能执行像电池分拣、车标安装等任务,而且通过群体智能技术和跨场域纯视觉感知技术,实现了多机协同以及动态目标的连续分拣,明显提升了产线柔性。

  而且在工业 4.0 时代,客户的真实需求日益个性化,传统机械臂难以适应频繁换线。人形机器人能通过快速编程和模块化设计,在短时间内切换任务。

  像特斯拉的 Optimus 在电池分拣任务中就实现每小时 1200 件的高效分拣,直接将效率提升了 300%。

  人形机器人通过 AI 算法的加持,具有复杂场景的泛化能力,可处理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复杂问题。尤其是在精密装配、危险品搬运等场景中,机器人的毫米级操作更能派上用场。

  例如,在汽车总装环节,80% 的蓝领工人从事拧螺丝、装车门等非标准化工作,人形机器人通过现场训练可逐步掌握这些技能,替代人工完成高难度操作。

  在极氪工厂里,优必选机器人协同 AGV 完成大尺寸料箱搬运,并通过智能决策技术优化路径规划,减少了产线停机时间。

  从短期来看,小鹏将 IRON 瞄准在工业场景,不仅是能轻松实现商业化价值的自我反哺,同时也是最大化利用工业场景这块试验田来进行技术突破。

  从长期看,任何「造人」企业的胜利都不取决于单点技术的突破,而在于实现生态协同能力与产业价值重构。

  在这场马拉松中,谁能率先打通「硬件-算法-场景-生态」的闭环,谁就能定义下一代工业文明的基础设施。